01、6岁失去左眼的翻译“天才”
02、他究竟是不是“天才病”?如何康复?
这两天,一篇文章《杭州男子从殡仪馆打来电话:能不能写写我们的天才儿子》在全网刷屏了,被誉为中国版的《美丽心灵》。
此文是杭州一名“双相障碍”患者金晓宇父亲的自述文章,他讲述了儿子曲折的患病经历,以及在翻译中取得的成就。
因为文章涉及到“双相障碍”这种精神疾病,一位复旦的校友,还有一位公众号大V朋友特意把文章转给我,问我的看法。
我看完以后也非常感动。从专业的角度出发,我的主要感受有3点:
第一,从科学的精神心理学角度来看,金晓宇得的很可能不是典型的双相障碍,他可能被过度诊断;
第二,金晓宇50岁了,已经和病魔对抗了半辈子,可如果他的家人能看到问题的根源,采取合适的办法,他仍有可能实现基本的康复。
第三,金晓宇的成就主要源于他对于翻译的热爱和持久的付出和努力,和双相障碍没有直接关系。大家别总觉得双相障碍是“天才病”,这并不利于患者加快康复。
01、6岁失去左眼的翻译“天才”
金晓宇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,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,家里还有一个哥哥。
金晓宇童年时的家庭合影,图片来源于网络
出身不错的金晓宇却因6岁时的一场意外,彻底打乱了人生。邻居小孩往玩具手枪里放了一根针,最后射向金晓宇的左眼,他从此瞎了一只眼睛。
这件事不但令金晓宇承受了巨大的疼痛,肯定也对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。
金晓宇的父亲没有说明后续这件事是怎么处理的,但受过良好教育、内心善良的金晓宇父母,有可能选择宽容与原谅,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。
如果是这样的话,这可能又对金晓宇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创伤,他会非常压抑。
但金晓宇很懂事,他还反过来安慰父母,“没关系,习惯了”。
金晓宇少年时和父亲的合影,图片来源于网络
后来,金晓宇与哥哥都长大了。两人的成绩都很好,晓宇哥哥考进了复旦大学,后来去了澳大利亚留学。晓宇高一时分在尖子班,老师说考大学完全没问题。
但金晓宇父亲回忆,有一天,小儿子突然说,“我不上大学了,也不要读高中了。”
这位父亲没有解释原因。但可想而知,一个左眼失明、视力残缺的孩子,在学校里免不了遭受异样的眼光,甚至会被同学嘲笑、欺凌。
金晓宇不想上学,很可能就是因为遭受了这些叠加性心理创伤,他对学校还有那些同学感到厌恶、排斥、甚至恐惧。他甚至会灾难化思维,自我否定,觉得自己成绩好又有什么用,还不是到哪都被人瞧不起?!
金晓宇退学后,父母为晓宇找了好几份工作,比如新华书店售货员、排气扇厂工人,但晓宇要么跟顾客发生争执,要么被工友排挤,没上几天班就干不下去了。
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看,这时的金晓宇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偏执型人格改变。他遭受过叠加性的心理创伤,内心又自卑,非常敏感、多疑。顾客、工友可能确实对他带有歧视,但有的可能是无意中的言行举止,有的甚至可能是善意的关注。
可这都很容易激怒金晓宇,导致他在人际关系中经常与人发生冲突,不断形成新的叠加性心理创伤。他就更加敏感多疑,偏执易怒,进入恶性循环。
此后,晓宇变得堕落、颓废,整天躺在床上,情绪十分不稳定,总是发脾气,像变了一个人,还发展到把家里的家具、电器都砸掉了。
这其实都是他想起一些创伤事件时,内心非常痛苦、愤怒,忍不住把强烈的负性情绪宣泄了出来。
金晓宇是痛苦的,他父母又何尝不是,他们都很绝望。令他们十分惊喜的是,突然有一天,晓宇决定要去考大学。
金晓宇父母立刻给他找了补习班。虽然晓宇高中基本没上过,但恶补几个月后,高考成绩让人大吃一惊:离一本线只差3分。
金晓宇的二本志愿填了杭州大学外语系,成绩也超过了录取分数。一家人很开心地等学校的录取通知,谁知,学校将档案退回,原因是晓宇高中时不守纪律、缺课。
最后,金晓宇去上了另一所大学。但上学一年后,他又犯病了,只能再次退学。
但金晓宇没有就此放弃学业,他在家埋头自学,只用两年,就拿到了浙江大学英语系的自考毕业文凭。
可与此同时,他的情绪波动也越来越严重,2次尝试自杀,严重失眠,时而情绪低落,时而狂躁不安,无端猜疑别人,还有破坏行为。
父母带金晓宇就诊,他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,虽然吃了药,但不能完全控制病情。每次晓宇情绪剧烈波动时,父母一点办法都没有,只好把他送到医院住院治疗,1992年起,基本每年他都会被进去。
到底双相障碍是什么?金晓宇的父亲本来听都没听说过。但儿子患病后,他看了不少相关书籍。
他说,其中有两点令其略感欣慰。
一是通常这类病人一两次自杀未遂后很少再有这个念头,他们会比之前珍惜生命;
二是这类病人会在精神领域不同凡响,甚至表现出天才性的创造力。
其中有一本美国精神病医师写的《躁狂抑郁多才俊》,里面列举了25位历史名人:贝多芬、梵高、牛顿、海明威……他们终其一生都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典型表现,承受了超出常人的痛苦,但他们都是具有伟大想象力的天才艺术家。
金晓宇父亲并不在乎儿子是不是天才,只希望他能活着。
这段时间,金晓宇的病情时好时坏。他特别爱看书,他想要的书,父母都会省吃俭用买给他。
1993年,晓宇父母还花了重金、冒着被儿子砸坏的风险买了一台电脑给他,晓宇特别高兴,发怒时也从不碰电脑。
晓宇家的电脑,图片来源于网络
他也从不玩电脑游戏,主要用电脑自学外语和看原声电影。
金晓宇用了6年时间不断自学,学习了德语、日语,还不断巩固英语。他最常去的是浙江图书馆,将里面的外语小说都看完了。
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2010年,金晓宇的母亲参加南大50周年同学会,一位老同学愿意给金晓宇一次翻译的机会。
南大出版社寄来了美国女作家安德烈娅·巴雷特的八个短篇小说,让晓宇翻一篇试试。
他凭借过人的语言能力,将翻译做得很出色。从那以后的10年里,他以每年两本书的速度,一共翻译了22本书。这是全家难得的幸福时光。
在翻译日本女作家多和田叶子的小说《狗女婿上门》时,为了提升翻译的准确度,金晓宇天天看日本相扑比赛。还用纸条挡着字幕,锻炼自己的翻译速度。
看着屏幕上两个只系着腰带的大力士在翻滚打斗,父子俩哈哈大笑。
金晓宇翻译的书稿寄到编辑部,大家都抢着做责任编辑。因为全书没有错字、错句、错译,而且每本书都好卖。他的译作,除了精准之外,还有着丰富的情感魅力,甚至比原作更精彩、细腻。
金晓宇母亲的南大同学打电话祝贺她,“你们养了一个天才!”
2015年,晓宇的母亲患病,又得上了阿尔茨海默症,生活不能自理,只能在床上躺着。晓宇非常难过,他照顾母亲的吃喝拉撒,毫无怨言。
与此同时,晓宇继续潜心翻译,除了南大,还有出版社邀请他翻译,书一本比一本厚,病情也有明显的缓和。
但去年10月,有可能是因为新近翻译的书作迟迟未出版,也有可能是母亲的重病,金晓宇的病情出现波动。
一天晚上,他独自坐火车去了温州,父亲正急得团团转的时候,他却突然回来了。又过了几天,他过马路时把一名快递员的门牙打掉了。
接着,医院派来人员把晓宇接走了,他再次住进了精神科病房里。
就在金晓宇住院的时候,他的母亲突然去世了,但父亲仍瞒着晓宇。
根据最新消息,金晓宇现在已经出院了,他看了父亲的自述文章,也得知了母亲的死讯。他接受了这个事实,他父亲的心也放下了。
金晓宇和父亲金性勇,图片来源于网络
很多网友希望给金晓宇一家提供援助,20多家媒体想采访他,还有影视公司想把他的经历拍成电影。
但这些都被其父亲婉拒了,他只希望大家尽量不要打扰晓宇,让他可以继续平静地生活,从事着最爱的翻译工作。
02、他究竟是不是“天才病”?如何康复?
作为一名精神心理医生,看完金晓宇的患病经历,我非常心痛。
金晓宇从小到大经历很多苦难。
他6岁失去一只眼睛,遭受巨大的心理创伤;
后来上学很可能饱受嘲笑和欺凌,高中退学;
尝试工作时又频频与人争吵;
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,又被心仪的大学退档;
读大学后又因病情再次退学;
他多次被送进精神病院,被迫打针吃药,甚至可能被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,这也有可能令他感到屈辱,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……
尤其是6岁那年失去一只眼睛,他那时很可能患上急性应激障碍(ASD),后续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。只是在那个年代,绝大部分人都缺乏相关知识,金晓宇的父母也忽视了,他未能及时得到诊治。
金晓宇少年时的家庭合影,图片来源于网络
经历过那么多心理创伤,金晓宇一度情绪低落,尝试自杀,他有重度抑郁发作,这是基本可以确定的。但对于他被诊断的“双相障碍”,我认为存疑。
大众或许对双相情感障碍这种疾病不熟悉。这属于6种重性精神疾病之一,“终身服药”、“预后不佳”、“遗传度高达80%”都是该疾病的常见标签。
但读了金晓宇父亲的自述文章后,我认为,如果晓宇从没有过过分自信、自高自大、目中无人的表现,那他就不是典型的双相障碍。
他热爱翻译,因为翻译而废寝忘餐、灵感涌现,获得别人认可时感到很开心,这都属于正常的反应。
尤其是对于郁郁不得志的他来说,获得肯定时比常人更兴奋,翻译时更加陶醉、投入精力更多,这是很正常的。
实际上,这属于高效工作的状态,类似于良性的“工作上瘾”。
只不过这种状态很难为人理解,没有这种人生经历的精神科大夫,很容易把这种状态认为是“轻躁狂/躁狂发作”里的精力旺盛、思维奔逸和情绪高涨,但其实他不属于。
而从其父亲的自述文章来看,金晓宇所谓的“轻躁狂/躁狂发作”更多是在家砸东西、烦躁不安、有破坏行为,所谓的“砸人毁物”。
这其实是他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被激活后的“激越状态”,他非常痛苦、愤怒,感到命运不公而又无法改写,所以情绪大爆发,用激烈的形式把怨恨发泄出来。
但很多精神科大夫会认为这是“易激惹”,进而认为这是轻躁狂/躁狂发作,然后诊断为双相障碍。
严格来说,这一点在临床中是有争议的。
还有,金晓宇无端猜疑、指责别人,这其实是偏执型人格改变的体现,因常年经历叠加性心理创伤,他就像一只惊弓之鸟,非常敏感、多疑、容易把别人的好意当坏意,并不是双相障碍的症状。
所以,从多学科诊疗(MDT)的角度来看,我认为更符合金晓宇的诊断,应该是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继发的抑郁障碍伴激越状态,并有一定程度的偏执型人格改变。
不过,因为金晓宇无法正常工作,又有严重的社交障碍,没有朋友,加上他非常喜欢学习语言,这样一来,他反而有大量的时间、精力放在外语学习和翻译工作上。
而且他曲折的人生经历,更敏感的情感反应,这使他的情感更充沛,对人性的观察和理解也更加独到。
这些因素都为他投身翻译事业做好了准备,最后获得了显著的成就。他父亲说,做翻译其实没有多少钱,但关键是金晓宇获得了外界的认可和成就感,他实现了自我价值。
那金晓宇的经历,是不是恰好印证了其父亲看的那本书的说法:
这类病人1、2次自杀未遂后很少再自杀,并常常会在精神领域不同凡响,表现出天才性的创造力?
其实不然,这是表象。很多双相障碍患者、包括是真正典型的那些,他们最终也可能会不堪疾病的折磨,选择轻生离世。
还有,双相障碍与“天才性的创造力”没有直接关系。金晓宇在翻译界里大放异彩,这主要得益于他对外语学习的热爱、长期坚持和付出。
只不过因为患病,他反而有了更多的钻研时间,以及有更独特、细腻的情感体会。但这个因素不是主要的。
换言之,有朝一日金晓宇走向真正的康复后,他的翻译才华并不会随着疾病的消失而消失。相反,他能够将其患病经历转化为人生财富,在翻译工作上取得更大的成就。
金晓宇可能自己不知道,现在在网上,他被誉为中国版的《美丽心灵》。
电影《美丽心灵》由真实故事改编,主人公纳什是著名的博弈论提出者,还获得诺贝尔奖。但他罹患精神分裂症,在电影尾声,他也没有完全康复,幻觉并未消失,只是他学会不受其影响,与病和平共存。
金晓宇以后的命运,会不会比《美丽心灵》里的纳什更好?实现真正的康复?
纳什出现幻觉,并接受治疗,电影“美丽心灵”截图
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。
他的患病根源是从小到大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。其实在他从事翻译这十几年来,因为父母无限支持、包容和照料,还有翻译带来的成就感,他有一些创伤已经得到了部分修复,起码与父母的关系是比较亲密的,病情也有过一段平稳期。
可每当他遇到一些挫折、打击,或者认为别人针对、歧视他时,他遭受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很容易被激活,进而情绪剧烈波动,再次出现打人砸物的行为。
在理论上,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技术(TPMIH)可以修复金晓宇症状相关的叠加性心理创伤,他的情绪症状会大大缓解、甚至消失,从而实现快速的撤药。
在创伤修复后,他能彻底走出过去的伤痛,再想起时不再是痛苦,而是平静,而且对过去的事有积极的认知和感悟,他本就有的善良、坚韧、追求高尚的良好品格会得到强化。
最重要的是,金晓宇的相关叠加性心理创伤修复后,他能跟外界很好地交流了,也能独立地生活了。
他的翻译工作会更上一步,甚至不排除,他会遇到真正爱他、欣赏他的那个人,收获一段幸福的婚姻。到那时,他的康复经历会真正地转变为他的人生财富!这个中国版的《美丽心灵》会有个更温暖、更鼓舞人心的美好结局!
那如果没法接受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技术(TPMIH),通过他家人的科学应对和努力,金晓宇也有可能逐步康复,只不过时间更长一些。
希望他的父亲能够看到儿子症状背后的根源,有意识地去修复儿子曾遭受过的心理创伤,并就自己曾造成的心理创伤对儿子真诚地道歉。
金晓宇没有朋友,两父子相依为命,其父亲更要成为理解儿子、尊重儿子的良师益友。
他要尽量避免再对儿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。如果儿子惹麻烦,他不要动不动就认为儿子犯病了、送到精神病院,这可能会持续对金晓宇造成心理伤害。
相反,他可以学习良性沟通三部曲,学会对儿子共情、倾听、积极引导,化解他的一些不严重的情绪波动,这也会令金晓宇的病情进一步改善,自我觉察和自我控制能力有明显的提升。
若这对父子的关系更加亲密,再加上金晓宇的翻译成果和外界的认可越来越多,并结合规范的药物治疗,他的情绪会更加趋于稳定,甚至走向康复!
浏览官网肯定赠送七大超级赠品和赠送价值¥2万元的珍贵课程98套。 添加 微信:a1978531790 官网:www.xlzxkf.com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haxlzj.com/122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