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,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。”——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
罗伯特·戴博德的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这本书,其实是一本很薄的书,在电子书里也只显示了629页,但我却用了8天,累计7个多小时才看完,而在这本薄薄的书里,我一共做了156条笔记,划线句子与笔记合计14250字,可见我对这本书是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的。
这本书的故事梗概:一只陷入了抑郁的蛤蟆,在朋友的推荐下,来找心理咨询师苍鹭寻求帮助,苍鹭通过不停发问和认真倾听的方式,让蛤蟆开始探索和审视自己行为与情绪,最后顺利走出抑郁,活出自信满满的状态。
作者罗伯特·戴博德,毕业于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,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。出版过《咨询技巧》和《组织的心理分析》,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是他最著名、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。
在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,我和蛤蟆先生一样,陷入在失落、难过、愤怒的低能情绪中,所以我很想跟着蛤蟆先生一起去看看心理医生,尝试找回曾经快乐的、自信的自己。
虽然不敢说,现在的我已经像蛤蟆先生那样,恢复了精神抖擞的状态、对生活充满了规划与期待,但对于自己的很多情绪和行为,有了更深的了解。
01 识别情绪是认识自我的第一步
“时间在面前蔓延,如同没有路标也没有尽头的沙漠,每天的生活只剩空虚,人生的意义无处可寻。”
我想有过情绪内耗的人,都曾有过这种“内心如同荒芜的沙漠般”的感觉。
我是一个常常陷入情绪内耗的人,但以前的我,从未想过要去理解自己的情绪,挖掘情绪背后的需求,总是任自己沉溺在情绪的泥淖里,有些过几天就走出来,有些一两个月才走出来,甚至有些半年才恢复常态。
看完这本书,我才领悟到,识别情绪、直面痛苦、探索和审视自己,才能真正认识自我。
如同书中所说:
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,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,并理解这些情绪。如果你否认它们,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,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,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,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。”
在蛤蟆先生的身上,我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。
譬如,常常感到不自信,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,甚至为了能让大家喜欢我,去顺从他们、取悦他们。
譬如,总感觉自己是个长不大的小孩,害怕担责,不敢做决定,事事想要得到别人的建议,“因为这么一问,责任就从他/我的肩头卸下了”。
譬如,与他人出现冲突时,总是把过错归咎于自己,“吞下了怒火,却化成了内疚”,为安抚对方主动先道歉。
譬如,变得爱炫耀,为了博得他人的关注,用浮夸和愚蠢的行为来夸大自己的小成就。
……
我曾经以为这些都是我的性格使然,并不曾深入地理解它们,挖掘它们背后的原因,其实,它们都是有迹可循、有源头可溯的。
02 理解童年是理解自己的关键线索
心理师苍鹭认为,我们长大后的情绪与行为,与童年生活息息相关,而我们童年的经历是受父母或抚养人的影响,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的童年。
而理解童年是理解自己的关键线索。
通过向内探索自己的行为,我发现它们真的与童年脱不了干系。
譬如,我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、认为自己是长不大的孩子,是因为从小到大,父母都不让我参与家中的“大事”讨论,认为小屁孩什么都不懂,而如果我发表了自己的想法,又常常会遭到大人的责备与否认。
所以哪怕现在已成家,我也常常觉得自己不配参与家庭的大事讨论,不配发表自己的想法,只需告知我事情的结果即可。
譬如,我总是将过错归咎于自己,主动先道歉,是因为小孩犯错了,大人常常会用“不听话就不要你”的话语来威胁孩子,或者大人做错了,也不会放下面子主动道歉,如果孩子想要不被抛弃、想要重新得到爱,就必须主动道歉。
这种想法就一直深根在我的观念里:出现了冲突,如果我不主动道歉,我就会失去对方,我就会被抛弃。
“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。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,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,而是独立的个体。”
现在我了解到,我的言行并不是性格使然,是受童年生活的影响,但我不是父母的翻版,我是独立的个体,现在我已经长大成人了,我有能力去做出改变,去按自己真实的想法行事了。
书中认为,我们人生是分为三个状态的:儿童自我状态、父母自我状态、成人自我状态。
当我们处于被批评、孤立无援的时候,就感觉自己如同孩子般无助,这时的我们就处于“儿童自我状态”;
当我们处于好为人师、咄咄逼人的时候,就是在模仿父母曾经的姿态,这时的我们就处于“父母自我状态”;
“成人自我状态”则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,我们调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,而不再受父母的声音和童年的情绪驱使。
当我们像父母或儿童一样行事时,我们就好像在演戏一样,只是将我们童年时看到的、听到的,重新演绎了一遍罢了,只有当我们像成人般行事,我们才是在做自己。
心理师苍鹭说,我们所有的情绪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,我们愤怒,是因为我们选择了愤怒,我们悲伤,是因为我们选择了悲伤。
哪怕我们了解到自己的不快乐是受了他人的影响,但最后快乐与否,却是我们的选择,我们要常常问自己: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?
03 这是一本自愈书,也是一本育儿书
我们通过识别情绪、理解童年来更好地理解自己,那当我们处于“儿童或父母状态”时,就可以有意识地让自己回归到“成人状态”,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成为高情商的人——
“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,了解自己的情感。他们能管理情绪,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。但也许最重要的是,他们能控制冲动,也懂得延迟满足,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。”
这样,我们就能在陷入情绪内耗时,及时治愈自己,拯救自己。
这本书不仅让我们懂得通过理解情绪、理解童年来理解自己,从而治愈自己,同时,它也是一本教我们如何成为一位更好的父母的育儿书。
正如书中所说:
“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、如此鲜活,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。换句话说,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。”
童年经历,尤其是生命最早期,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,对每个人的影响都非常重大,甚至影响到后来的成长,以及怎么看待自己和别人。
既然我们懂得了很多言行是不正确的,只是受父母的声音或童年的情绪驱使,那现在成年的我们,完全可以通过调用所有的知识与技能,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行为,不要让它们再次成为荼毒我们孩子的根源。
我们的童年已成为过去、无法改变,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,让自己的孩子拥有充满爱、快乐、安全感的童年。
我们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不责备、可以畅聊自己想法和感受的环境,让孩子懂得,每一个想法和感受,都值得被看见和被尊重。
我们可以让孩子参与到家务中、参与到家庭事务的讨论中、参与到共同营造一个家的任务中,让孩子从小有主人翁意识,勇于担责。
我们可以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关注,认真聆听孩子的心声,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,而不是非要达到我们的要求才配得到爱。
我们可以……
是啊,我们可以做更好的父母,从小影响孩子的言行,不要让孩子再重蹈我们的路。
写在最后
这本书虽然很短,但是值得一读,它教会了我们识别情绪、通过不停地自问,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,以及引导我们进入“成人状态”,更教会了我们如何为人父母。
浏览官网肯定赠送七大超级赠品和赠送价值¥2万元的珍贵课程98套。 添加 微信:a1978531790 官网:www.xlzxkf.com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haxlzj.com/331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