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莞著名的心理医生,东莞心理医生咨询在线?

生命可以是一串串温暖的故事,也可能是一个个冰冷的事故,全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、东航空难等,都让人类不得不直面死亡。无疑,死亡的降临无法阻断,但是我们可以赋予死亡全新的境界,那就是从凄凉到壮丽。

北大老校长蔡元培曾经提出“以美育代宗教”。他认为,国人对宗教皈依的依存度不高,但是审美具有普适性,美育可以唤醒人心、安顿灵魂。如今,我们借用这个观点来重新定义国人对死亡的态度,那就是以美育去表现生命、观照生命、提升生命。

在谈论美和死亡的关系时,并不是要赞美死亡、讴歌死亡,而是要赋予死亡一种新的意蕴、新的意境。死亡美学是一个理论话题,许多专家都有阐释,而我们今天还要谈另一个话题,那就是死亡美育。

其实,死亡是有独特价值的,甚至有其崇高的一面,在面对死亡时,每个人都有一种神圣感、敬畏感、悲悯感、垂怜感。电影《寻梦环游记》的灵感来自墨西哥亡灵节,讲述了一个关于死亡与遗忘的故事。每个民族对待死亡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学。为什么中国叫生死学、日本叫死生学?中国人欣赏寒梅的傲雪斗艳,崇尚其与恶劣的环境进行斗争;而日本人喜爱樱花的落英绚烂,要么灿烂,要么凋零。在日本文化中,先彻悟死,方可领悟生。日式葬礼就十分追求神圣感和肃穆感。比如极尽绚烂的花葬,意在追求纯美无声的意境。

今天的清明论坛,不仅要谈理论话题,更要探讨实务命题。比如,安宁疗护怎样体现尊严美,还有丧葬和墓园环境的美学、礼仪美学、纪念美学等,怎样用美的方式来对冲丧亲的恐惧,通过个体和社群的审美经验来抚慰哀伤,从而完成从凄凉到壮丽的转身。

美国著名心理分析医生伊丽莎白·罗斯通过临床观察的体验积累,将面临死亡的过程分成五个阶段:拒绝、愤怒、讨价还价、沮丧、接受。整个过程充满了阴郁、忧伤的情愫。如何改变这个过程?唯有美育,只有把美育导入,你才会发现死亡也是有诗意的。庄子在他妻子死后,鼓盆而歌,前来吊唁的朋友惠子认为他这样做很过分,庄子说:人生就像“春秋冬夏四时行也”,我为什么要哭哭啼啼?春天的花瓣,夏天的萤火虫,秋天的红叶,冬天的枯枝,这就是宿命之美。一场有品质的葬礼,通过集体的哀伤和悲痛,可以构成一个气场,形成一种丧葬美学。

汉字“灭”是一个象形字,火上面有块板子盖住,就意味着火灭了。但是,有很多种“灭”,我们从美学角度看,就不应该是残酷的消灭、破灭,也不是无奈的熄灭、寂灭、泯灭,而是一种幻灭。所谓幻灭,就是在幻觉中赋予死亡诗意的新生和再生,在这个时候,死亡是被接纳的,我们不再恐惧,而是得到了心灵的抚慰。

这种死亡美育的建构,可以通过文学来实现,还可以通过艺术来实现。比如,通过梁祝化蝶这样的文学作品来建构死亡之美;比如,通过诗歌的形式,诗化生命、幻化生命,来对冲恐惧。中国古代的挽歌,就是写给死者的诗歌。陶渊明在死前两个月就给自己写下了挽歌,描写了生死两相安的意境。这是一种对于死亡的美学意境的表达方式。此外,还有一些戏剧形式,比如秦腔,它是从挽歌发展而来的,尤其像西北地区的苦音、哭腔,更是把悲伤变成了一种高亢的灵魂的讴歌。

还比如音乐。语言的尽头是音乐,音乐不需要翻译,大家听莫扎特的《安魂曲》,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那份对于死亡的独特的疗愈感。《安魂曲》本不是现代类型音乐,而是基督教的弥撒曲,但如今它已经脱离了宗教葬礼的音乐规范,变得世俗化,演变成了理解生命、豁达生死、救赎苦难、超越苦难的一种世俗音乐的形式。

葬礼也有程序美和形式美,包括入殓、守灵、出殡、追思。通过这个过程,实现对亲人的怀念以及对社会的教化。一个家庭的葬礼具有一定的剧场效应,可以让一个家庭、一群亲朋好友感受到庄重肃穆之美;而集体葬礼则具有一定的广场效应,可以让很多人从中得到精神寄托与升华。

我们讲物哀、垂怜、追忆、魂归,这个灵魂回归的过程是有细节的,是有褶皱的,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灵魂安顿。一般意义上的灵魂安顿,是没有前因后果的。所以,我们说生死一体,只有两者结合得好,才能真正实现生命的贯通。

今天,我们为什么谈死亡美育这个话题?对于生命来说,我们可以通过记忆共同体,凝结成情感共同体,通过集体叙事,脱离悲伤,获得灵魂的升华。我们还要缔结道德共同体,对逝去的人表达悲鸣和垂怜。我们更要建构价值共同体,那就是爱、智慧与尊严,最后实现生死与共、美美与共、世界大同。

浏览官网肯定赠送七大超级赠品和赠送价值¥2万元的珍贵课程98套。 添加 微信:a1978531790  官网:www.xlzxkf.com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1978531790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haxlzj.com/666.html